- 叶挺;宓绅;张晓乐;丁航飞;王立峰;寿凌超;
本文依托绍兴高铁北站TOD综合体深基坑工程,通过PLAXIS 3D有限元模拟分析了施工阶段对邻近高架桥变形的影响,并采取土体加固和增大预加轴力的方式对施工阶段进行优化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基坑的开挖呈现出桥墩的顶部位移大而底部位移小的变化趋势;随着基坑(或桥墩)周边土体的加固深度的增大和钢支撑轴力的增加,桥墩顶和桥桩基顶部的最大竖向位移逐渐减小,但基坑周边加固的效果大于桥墩周边加固的效果,土体加固效果大于预加轴力加固的效果;优化方案有效地保护了高架桥的安全。
2025年03期 No.262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8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周英博;肖亮;刘蕾;李靖;李吕满;商志伟;
该文结合实际工程,采用Flac3D模拟分析了双线盾构隧道下穿高压电塔施工引起的基础变形,并进一步探讨了双线盾构隧道施工方案和电塔水平位置对基础变形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双线盾构隧道同步施工引起电塔基础变形主要出现在第二开挖阶段,不同施工方案会显著影响基础变形,其中双线盾构隧道同步施工时电塔基础变形最大,远离电塔的右线隧道先施工时变形最小;高压电塔距离双线盾构隧道中心20 m时,基础水平变形和倾斜率最大,并向两侧逐渐减小,而电塔位于双线盾构隧道中心位置时,基础沉降变形最大。研究结果为双线盾构隧道下穿高压电塔变形控制、施工方案和下穿位置选择提供了参考。
2025年03期 No.262 34-3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3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曹洋;傅强;张宜华;邓声波;刘伟杰;张冠秋;沈志清;
工程勘察全过程质量监管是一项行业难题。该文以重庆市为例,依托数字化思维,重点研究了“重庆市工程勘察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建设与实践。通过创新管理模式、重塑管理流程,在重庆市首次打通工程勘察“申报-外业-试验-审查”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通道,构建了“过程留痕、责任可溯”的工程勘察质量监管体系,使各参与主体“同向用力、同频共振”,共同营造良好的勘察行业市场氛围,促进重庆市勘察质量稳步提升。
2025年03期 No.262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5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团结;汪远平;
针对板岩隧道节理裂隙发育,在施工过程中极易产生围岩破碎、遇水易软化失稳等复杂的不良地质问题,该文以新建潍坊至烟台铁路罗山隧道工程为依托,通过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采用三台阶法、CRD法及三台阶临时横撑法施工时围岩及支护结构的位移和应力变化情况,在实际工程中对比选择了较优的施工工法及施工工序。根据现场围岩变形监测数据,验证了所采用的施工工法的合理性,可为同类工程施工方案的选择提供借鉴。
2025年03期 No.262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8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武志远;方若全;余雪娟;梁海燕;周志芳;庄超;
该文以海太过江通道北岸工作井深大基坑为例,针对地质条件具有典型二元结构特征并采取水平封底隔渗帷幕(水平隔渗)与传统悬挂式止水帷幕相结合的防渗方案的深大基坑,开展基坑突涌水机制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临江深大基坑存在“水平隔渗失稳破坏”、“水平隔渗上部弱透水层突涌破坏”与“基坑底部土层渗透破坏”三种涌突水类型;2)水平隔渗完好的情况下,基坑突涌水风险大大降低;3)与增加水平隔渗深度相比,由增加水平隔渗厚度所引起的悬挂帷幕抗剪力及自重应力的增加,对降低基坑突涌水风险的效果更显著。
2025年03期 No.262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5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姚纪华;杨铭威;瞿卫华;申志高;宋文杰;刘亚玲;
汛期土石坝常遭遇持续不同强度降雨和库水位上升的双重考验,严重影响土石坝的运行安全,且不同降雨强度和库水位上升速度的遭遇,其诱发险情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差异显著。该文利用有限元软件对多种工况下某土石坝进行稳定分析,研究其渗流和抗滑稳定特性规律。结果表明:不同降雨强度+正常蓄水位耦合持续作用时,大坝下游坝坡皆会出现暂态完全饱和区;且随着降雨强度增加,初次出现局部暂态完全饱和区的时间变短,暂态完全饱和区最终范围也显著增加,同时大坝下游坝坡最小安全系数呈变小趋势,且降雨强度越大趋势越显著。相比前者,不同降雨强度+库水位上升耦合持续作用时,大坝下游坝坡初始出现局部暂态完全饱和区的时间显著延长,暂态饱和区范围也相应缩小;且同雨强时大坝下游坝坡最小安全系数显著提高,最危险滑动面发生时刻显著推迟。
2025年03期 No.262 5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6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苏秀永;赵明;
针对传统库容测量方法效率低、精度不足的问题,该文提出利用机载激光雷达与无人船单波束测量技术,构建水陆一体化地形采集体系,通过数据预处理后,再选用Delaunay三角网法实现精准库容计算。以某水库复核项目为依托,采用该方法测算实际库容,并与等高线容积法、断面法进行对比。同时,选择特征值法分析特征水位对应的库容变化、运用作图法进行库容侵占排查,相互印证了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实践表明,上述方法简单易行、效果显著。
2025年03期 No.262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9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史翠英;蔡承刚;汤志刚;
地下煤层开采后可能会引发采空塌陷地质灾害,威胁矿区人民群众生命及财产安全。由于煤矿采空区的复杂性,采用传统的单一物探方法难以实现对采空区特征的精准探测。为准确查明研究区煤矿采空区分布及发育特征,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该文介绍了利用地质雷达、高密度电阻率法、瞬变电磁等物探方法和钻孔验证在江苏省某煤矿采空区开展勘察,应用结果表明:通过对探测数据的分析、研究和总结,结合搜集的资料推测研究区内采空区及井巷的分布、塌落特征,综合勘探方法能够比较真实地反应研究区实际情况,有效提高采空区探测的准确性,可为后续的工程建设提供相对真实可靠的资料。
2025年03期 No.262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3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金伟;段炜;蔡克俭;崔亚彤;宗博;
目前城市地下管线探测使用最广泛的主要有电磁感应法、地质雷达法和井中磁梯度法等方法,但是电磁感应法和地质雷达的有效探测深度较浅,一般不超过5 m,无法准确探测深埋管线;井中磁梯度法主要用于大深度单根金属管线或大深度横向并行金属管线的探测,但对于大深度近距离垂向并行金属管线探测分辨率有所不足。该文通过对井中磁梯度法以及竖直剖面法进行理论推导与试验建模,结果表明竖直剖面法能够解决大深度近距离垂向并行金属管线探测分辨率不足的问题。最后实际案例证明了竖直剖面法可以有效将大深度近距离垂向并行金属管线进行区分。
2025年03期 No.262 77-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0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俊;徐树斌;刘栋;严刚;薛陈军;
岩溶的分布特征及发育情况对地铁工程的设计、施工和安全运营有着重要影响。鉴于地铁主要布置在城市道路下方,单一的物探技术往往会受到方法本身多解性或周边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无法准确揭示岩溶发育的特征。因此,采用高密度电法、瞬变电磁法、地质雷达与跨孔层析成像等相结合的综合物探技术,能够为岩溶勘察提供全面的数据分析支持。该文以徐州地铁4号线为研究对象,阐述了综合物探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实施方法,通过对比可知探测结果解释与揭露的岩溶发育状况一致性较高,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为地铁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可靠的地质数据支撑。
2025年03期 No.262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8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